王自如,ZEALER网络科技公司CEO,坐拥百万拥趸的科技评论人,曾因2014年8月和罗永浩的“互联网史上第一次约架”声名鹊起,号称手机测评圈“一哥”。
13岁开始离开家乡的王自如度过了几年叛逆浪荡的少年生涯,出于对科技数码的热爱,又被用户的评论“黄袍加身”,拿着理工类院校同声传译专业文凭的王自如凭借手机测评打下一片天地。毫无疑问,他成就了评测在科技圈的行业地位,评测也正成就着他。
公司介绍:ZEALER是王自如、李侃和辛静(科技小辛)等人创建的一个电子产品测评类网站,于2012年11月8日正式公开上线,以视频形式来进行电子产品测评的网站,提供客观资讯。测评涉及Android,iOS,WP,并且结合了之前王自如Techmessager独立制作的视频评测,具有独特的王自如的个人印记。ZEALER于2015年4月获得创业基金会香港理工大学分会天使基金资助。
被用户评论“黄袍加身”
2010年白色情人节,出于对科技数码的热爱,拿着理工类院校同声传译专业文凭的王自如在优酷网上传自己的第一个iMac开箱视频,开始了他的测评事业。
年轻的创业者赤手空拳,所能倚仗的不过脑子与时间。最初没钱、没人脉、没资源的王自如,靠着视频评论区的留言支撑,不断做测试、传视频。尽管如此,在上传了30来个视频之后,王自如仍是焦头烂额——他的物质生活没有因为精神上的力量得到丝毫改观,他仍在兢兢业业上班,每天加班到9点。后来,他曾指着脸上的坑自嘲,“这满脸痘就是因为长期睡得少挖出来的。”
2010年3月之后的两年里,他积累了10万微博粉丝,上传了96个视频,单个视频点击量达到百万级别。红日初升,他可以做点新的尝试了。
2012年6月,王自如辞职来到深圳蛇口,开始全职创业。他带着4个人的小团队注册公司,定位科技类媒体。平均年龄仅24岁的团队、缺乏互联网经历和人生阅历、用信用卡借来的8万元启动资金、拍视频被大雨淋透、脖子爆皮如家常便饭……刚开始他租下一处民居办公,“楼上睡觉,客厅办公,吃喝拉撒在屋里,不分上下班。”那个时候所有的工作就是不停打磨自己的视频,然后发出来。
回忆起那段时间,王自如只用了“苦逼”二字。
他在后来的采访中透露:“最开始团队都是没有工资的,每个人只有300块的补助,我稍微高一点,也就800块,到第一个正式员工过来,也才开了1000多块的工资”。
王自如坦言,自己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刚踏上手机测评这条跑道的时候,这个行业尚属边缘,一切未知,他因对科技测评的兴趣出发,用户在评论里给他的正向反馈则推着他不停向前,倒是颇有几分赵匡胤被“黄袍加身”的感觉。
之后的两年多里,王自如慢慢发现优酷无法满足和用户深度互动的需求,王自如很快搭建了自己的网站,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中国人自己的科技评论!”
现在看来,仅凭发布视频支撑一个网站未免单薄,但也不可否认,“那是我无意间走的一条正确的路。”
质疑: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
王自如曾向媒体透露,当初某款手机的视频评测,市面上100多个视频加起来也就100来万播放量,ZEALER的视频上线一个月就达到了130万。
“作为一个第三方测评机构,一切要从专业性出发,我特别不喜欢那种太个人中心的文字。”一切都遵循专业且真实的原则,这是过去四年来王自如做评测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吸引粉丝们的地方,这些理念赋予了“ZEALER”这个词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信邪,不放弃,专业,极客。
随着视频数量的增多和评测手法的成熟,ZEALER的影响逐渐扩大,之后视频评测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在很多网友看来,ZEALER的专业性和客观犀利的态度很难被效仿。
王自如认为,ZEALER的精神内涵和对价值观的塑造,是其它测评软件和机构难以比肩的:“测评软件只能衡量硬件的某几个方面,而测评是综合体验的package,需要价值观的输出和灵性,这不是一个软件能做到的。”
2013年8月,媒体报道了雷军对王自如的200万元风投,ZEALER评测独立性受到严重质疑,一些网友认为“ZEALER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其公正性难免遭人诟病。”部分搞机圈的玩家则向媒体表示,“在ZEALER接受雷军旗下顺为创投的注资后,总觉得ZEALER对魅族的批评背后多了某些原因,虽然ZEALER的批评并非毫无根据。”
对此,王自如强调,ZEALER拿融资有一个原则:融资方不会拥有任何董事会席位,不得参与公司日常事务管理,ZEALER可以随时回购投资方股权。
王自如这样解释厂商投资对ZEALER的重要性:要在行业深入发展,一定要了解上下游,而这条链之前对外界消费者是完全封闭的状态。“如果你想把手和眼睛放在这个上面,必须深入了解它,并找到战略合作伙伴,这样才可以看到消费者关心但不知道的事情。”在王自如看来,拿到其它测评平台拿不到的东西,也是核心竞争力。
毫无疑问,他成就了评测的行业地位,评测也正成就着他。
不止测评:要布道,要做科技生活方式第一站
王自如认为,ZEALER卡在了科技行业爆发的前沿,他坚信智能手机的爆发是科技大潮流爆发的预热和前奏,这股浪潮推动着世界上无数大公司走到大众面前,ZEALER自然不甘落后。
几乎没有一家创业公司能够一步踩到正确的商业模式上,测评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更需要摸索。当初凭借手机测评声名大躁的ZEALER,从2015年已布局转型。现在已经很难用“手机测评网站”定义这个网站。
打开ZEALER的官网,“女生该买什么体重秤”、“简单四招,让蹭网老王无从下手”跃入眼帘,“智慧生活”板块下则出现了滚筒洗衣机、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等硬件。事实上,ZEALER去年 60%的发布内容已和手机测评无关,现在它更注重手机衍生的新硬件和趋势——智能家居和智能出行。王自如希望ZEALER能展现科技产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渗入和改变,它想做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布道者。
这是个并不顺利的过程。ZEALER需要把“科技生活方式第一站”这一印象渗透进产出的内容里,借此吸引新的用户。除了录播视频,王自如在尝试更多的渠道——比如,培养IT网红们来具象化ZEALER,以这种方式聚集某个类型的用户,或者向熊猫TV出售一年的直播版权。
不可避免地,ZEALER在品牌转型和人才储备上需要更快推进。由测评网站变成科技生活方式的消费决策平台,ZEALER的转型需要人才来实施落地,而千里马难寻。
王自如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一个综合素质60分的团队打出80分的仗,才可能吸引80分的人才。上到一个台阶后,团队的成绩又被抹平,团队又变成了60分。王自如在做的,就是永远要把现有团队的边界和能力值向极限推进,而这个团队成长会把公司拉升到新的高度。
而今的ZEALER主要靠内容版权合作和电商赚钱。随着当前移动付费条件和习惯的成熟,王自如将在未来尝试内容付费和电子商务。在王自如看来,当内容丰富且专业起来,用户为之付费、尝试电子产品生活方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这种模式依然遵循二八原则,即80%的内容免费,剩下的则赚取利润。
年轻创业者不要总想着颠覆所有人
王自如劝告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如果有可能,千万不要一毕业就去创业,没有经历沉淀,就要比常人多好几倍的经历时间去摸索,这对团队、资金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经历几年的阅历再去创业最为省时省力,而最根本的是对创业这件事情本身有敬畏之心。
“很多年轻人动不动上来就要颠覆所有人,能够被颠覆的人一定已经身在高位,而身在高位往往意味着他有过人之处,如果你没有了解清楚他为什么牛,那就很难谈颠覆。这是缺乏敬畏的表现。”
王自如说创业改变了他许多。“原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现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这是最大的改变。以前画中看画,现在啪一下跳出来,啊,原来你是这样儿的。”创业是认识自我最好的方式,王自如在创业中“越来越发觉自己的渺小和边界的局限”。
王自如在采访中提到“我很笨”,他甚至自嘲“现在把我放在业务上,我连普通产品经理都不如。”从一个人到一个老板,王自如在不断客服性格上的社交恐惧,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慢慢从内容制作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战略部署和新业务拓展上。
再来100次我也会正面迎战罗永浩
王自如为大众熟知,不仅因为酷似刘翔的长相,更多是源于2014年8月那场“互联网史上第一次约架”:因锤子手机Smarttisan T1测评视频的准确性问题,王自如与锤子手机负责人罗永浩展开了一场对业界有巨大影响的论战。由此带来测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讨论,也让ZEALER声名鹊起。
回首那场辩论,王自如坚持不改当年心意。“这是一场对价值观的坚守,但是在辩论的过程中我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表达,问题出在执行层面或者剧情发展层面,但不涉及价值观。再来100次我还是会去正面迎战。”
王自如希望ZEALER通过内容和布道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科技的浸入和改变,做这股大浪里的推手和见证者:“以手机为基础的科技是1+1大于2的,创业者的想象力因此无限拓展,这种拓展让人们的生活无限接近20年前看到的科幻电影。”
毫无疑问,对科技行业有无限想象的王自如已将命运完全和这股浪潮绑在一起,这个青年充满期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