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晶报
记者:陈雯莉、李婷菊
策划统筹:马骥远
参考资料:李清森 谢小帆,《世界“500强”在深圳的投资》、《特区经济》
36年前的1981年2月,深圳市罐头厂与美国百事可乐国际公司签订兴办深圳市饮乐汽水厂,合作生产“百事可乐”。百事可乐,成为投资深圳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深圳的第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可乐与深圳的缘分是如何开始的?历史要翻回1981年2月的那一页——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市饮乐汽水厂百事可乐生产线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专程到深圳喝可乐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中国的大门,一批外国技术和资金争相寻求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与竞争对手“可口可乐”选择从北京起步不同,“百事可乐”则把目光投向了刚建立经济特区不久的深圳。就在“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两年之后,追赶老对手的“百事可乐”也相继而至。
根据《深圳史志·第一二产业卷》记载,1981年2月,深圳市罐头厂(现名为深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百事可乐国际公司签约兴办深圳市饮乐汽水厂,合作生产“百事可乐”。1982年8月,市饮乐汽水厂引进4条国际先进水平的瑞典无菌软包装生产线生产美国“百事可乐”,深圳成为中国最早生产“百事可乐”的地区。该厂投产当年,产值771万元,利润86万元,外销量占80%。1983年,其生产能力已达7.5万吨,年出口日本3万吨。
可乐提价4分钱被罚款480元
作为1982年深圳汽水供应的新品种,市饮乐汽水厂生产的“百事可乐”等汽水每天约有3万支瓶装产品在本市销售,而可乐这种被形容为“加了甜味的汽水”,一上市就受到深圳市民的热烈欢迎,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不仅激发了一批可乐或类似产品如四川产的天府可乐、山东产的崂山可乐、廉江市产的少林口乐等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局面,还催生了饮料“限价令”的出台。
1983年,深圳市物价管理部门发出通知,对原特区内出售的汽水实行最高限价,其中,百事可乐零售0.3元(冷藏的0.35元),其他经冷藏的汽水可在最高限价的基础上每瓶加收0.03元钱。凡违反汽水最高限价的经营者,将按《物价管理条例》予以处理。就在该项规定出台一个月后,深圳市罐头厂被发现擅自提高了一批百事可乐的批发价,由每支0.24元提到0.28元,被罚款480元。
“我从银行贷款10万元,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最终交了25万元押金,成了百事可乐在深圳的代理商。”56岁的钟女士曾是最早从事“百事可乐”代理商工作的店家之一,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门店设在布吉老街附近的水径村,近到布吉、远到原特区的酒楼饭店、百货商店都在她那儿进货,“我们甚至还一度垄断了汕头、梅州等地的百事可乐经销市场。”
1985年,时任美国副总统乔治·布什在访华期间专程参观深圳市饮乐汽水厂,并品尝了该厂生产的百事可乐等产品。
“全国饮料加在一起,比不上半个百事可乐”
“初办特区那几年,深圳大街小巷流行的饮料是瓶装的‘百事可乐’、橙色的‘美年达’。”——对于不少深圳人而言,一瓶百事可乐,装的不仅是汽水,还有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回忆。在发展快速的深圳饮料市场,走过近十年的可乐仍然是最紧俏的那一个品种,甚至被人们称为饮料市场的“皇帝女”。
但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这名人气红火的“皇帝女”,却一度成为海关的缉私对象。按海关规定,在原特区内生产的部分饮料,出二线海关时需要完税。有媒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报道称,一支由来自兴梅、潮汕地区的无业人员所组成的“单车走私队”在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3时之间,及下午6时以后,穿梭于原布吉二线关片区。他们的单车上运载着罐装“百事可乐”、“生力啤”和各种纸盒包装的“柠檬茶”、“菊花茶”之类的饮料。有时候,这些走私饮料的人,还将一箱箱饮料从草埔村委后面的铁丝网上直接传递出去。他们每送一箱饮料出关,可赚四五元,一车十几箱,一天送5次,可赚数百元左右。为了规范市场,深圳对此类因产品需求旺盛而衍生出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大力度打击。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1年1月3日,深圳拥有250多家食品工业企业,几十条现代化生产线,能生产16个系列(门类)的3000多种产品,其中不少被评为市、省、部和国家级的优质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百事可乐系列汽水有80%出口,成为有口皆碑的软饮料。
1992年,“全国饮料加在一起,比不上半个百事可乐”的说法在深圳流传,其中蕴藏着一个道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企业靠小本经营难以成为本行业佼佼者。要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财富,就要形成规模经济。作为第一家登陆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百事可乐与深圳的成功合作很好地诠释了规模经济的效应。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市饮乐汽水厂百事可乐生产车间
从一瓶可乐起步,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遍地开花
“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那么容易,办特区,既需要解放思想,又要步子稳妥。从前没留下路,脚还得往前迈,这就要大胆实践。要避免大的失误,但不能怕失误而裹足不前。你不实践,不冒点风险大胆去实践,路从哪里来?”《经济日报》于1990年8月刊登了一篇文章,记录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对深圳经济特区“探路”所感。李灏表示,深圳的实践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那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个十年,已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近40亿元投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工贸企业的建设。据《特区经济》期刊专家分析称,20世纪80年代以百事可乐为代表的世界500强投资深圳主要以试探性投资为主,90年代后半期,500强企业在深圳增资扩股并在深圳设立地区性总部、投资性公司以及采购中心,则标志着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的投资开始由试探性投资转向为规模化、系统化投资。据深圳市投资推广署统计,2015年以来,美国高通芯片研发中心、美国微软公司硬件创新平台、中信资产华南区总部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相继落户深圳。截至2016年12月,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设立总部的数量达275家。
其中,在去年,美国高通公司在深设立高通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配备多个全球领先的实验室,并设立美国之外全球首个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展示中心,将无线科技全球创新带到中国。同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深圳设立1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先后投资了深圳汉普电子和深圳祈飞科技等优秀企业。瑞士ABB集团设立深圳ABB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开展可再生能源业务,持续为腾势、比亚迪等提供充电设备研发制造等服务。
大量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落户发展,助推了深圳的产业与投资环境的升级。同时,随着深圳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一些深圳本土的企业也纷纷崭露头角,势如破竹跻身世界500强榜单。根据2016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深圳本土企业共有5家上榜,分别是中国平安、华为、招商银行、正威国际和万科。其中,万科是首次进入榜单,这也意味着深圳向2020年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为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达8-10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查振祥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在很多行业、领域都拥有一批规模大、创新力强、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比如互联网领域的腾讯、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等,这批“有潜力”的企业是深圳5年实现8—1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基础。“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有好的创新能力和氛围。深圳有底气提出这样的目标!”曾经,深圳是百事可乐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进军中国的桥头堡,而今,深圳已然成为孕育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一片热土。
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深圳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
●1982年
阿科中国有限公司(ARCO)
投资方为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大西洋富田公司和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工业总公司
●1983年
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鸟取三洋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和北京三洋电子(蛇口)有限公司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1990年4月
麦当劳(深圳)有限公司
由美国最大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公司投资
●1990年12月
理光(深圳)公司
投资方是日本著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理光公司
●1991年
万国软件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由世界头号计算机制造商——国际商用机器(IBM)与(香港)东亚银行合股投资
●1991年8月
深圳瑞兴纸业有限公司
投资方是日本第二大造纸印刷企业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1991年
深通打印设备有限公司
由日本著名的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商富士通公司与三井物产合资设立
●1991年12月
西门子(深圳)公司
投资方是德国最大的电子制造商西门子公司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1995年
深圳富士施乐高科技有限公司
资方为世界最大高档复印机生产商美国施乐公司日本子公司富士施乐
惠普(深圳)公司
资方为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设计开发制造商美国惠普公司
百事可乐(深圳)公司
资方为世界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商百事可乐公司
沃尔玛(深圳)公司
资方为世界零售业巨头美国沃尔玛
家乐福(深圳)公司
资方为欧洲最大的零售企业法国家乐福公司
●1996年
深圳三星电管有限公司
投资方为韩国三星电子
●1997年后
深圳中美奥康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合资方为美国道氏化学公司
郎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由美国著名的通讯设备制造商郎讯公司设立
青岛朝日啤酒深圳有限公司
由日本第二大啤酒生产企业朝日啤酒公司与青岛啤酒合资设立
汤姆逊光学元件(深圳)有限公司
由世界电脑软件业巨人微软公司与日本NEC、美国AT&T、法国汤姆逊和法国卫星电话设备公司等五家大型跨国公司共同投资设立
友邦保险深圳分公司
由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友邦保险公司投资设立
美亚保险深圳分公司
由美亚保险公司投资设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