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们的小时候,

家里总是堆积着很多铝制品。

特别是喝剩下的易拉罐,

也会被踩扁了收起来!

一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干嘛用,

直到跟着父母拿着这些铝制品去大街上才知道真相!

原来是“yá炉鏊”

  

90年代,大多数家庭还不是很富裕!家里的锅碗瓢盆大多数是铝制品!铝制品由于导热性好,造价也相对便宜一些。所以这项手艺颇得红火!“yá炉鏊”的匠人做的不止是炉鏊,还有水壶、锅盖、勺子、铲子、篦子等等。下面这些画面你也一定见过。

“yá炉鏊”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每次遇见总是好奇的去看上半天,熔融的液态铝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十分神奇。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个收藏易拉罐的习惯,包括现在,喝完饮料后,都不舍得扔掉,但是似乎没什么用了,铝制品的器具基本被淘汰的,但是不得不承认铝制品的锅具是相当好用的。现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这种技术也渐渐的从大众视野中消失......

“yá炉鏊”所使用的原料五花八门,只要是铝制品,统统可以使用。因此,铝制品便成了硬通货币。

一位村民带来的铝制材料,使用久的铝锅及铝锭。(记得小时候,有些邻居家用的是摩托车上的铝合金配件、铝电线、易拉罐等。)

村民们带来的铝制易拉罐,铸造师傅会用铁锤把锅敲碎,投入坩埚熔化。易拉罐放到坩埚后,瞬间化为液态铝。熔化完毕后,铸造师傅会对液态铝称重,不够用的话师傅会补写铝块进去进行铸造,多退少补,多余的铝可以折合成手工费。少的话就要出钱补了。

炼制液态铝过程中,会看到“yá炉鏊”的师傅向坩埚内加入这种不明物质,师傅解释说这是一种硬质铝合金,可以增强铸造炊具的机械强度,增大耐用性。

“yá炉鏊”所使用的模具,三口不同规格的锅。

每次铸造完一个产品,师傅都会检查模具,损伤的地方及时修补。图中“yá炉鏊”的师傅正在用自制“耐烧泥”修补模具残缺的地方。

再用石墨粉、锡粉的混合膏状物涂抹修补过的位置,这就是模具呈现暗灰色的原因,石墨可以起到脱模剂的作用。

检查完毕后的模具,可以进行第二次使用啦。

师傅将上下模具合范。

师傅抽上一支烟,顶着火焰,等待火候成熟。

  

  

时机成熟,用铁钳夹起坩埚,准备浇铸。液态铝从模具浇铸口倒入到模具中,这次制作的是一个铝锅。

液态铝倒满整个模具后,在铝液还未完全凝固时,师傅使用自制工具整平锅底。

液态铝凝固后,抬起模具上范,一口崭新的铝锅就做好了。

下面这是一个大盆的模具!

铝盆模具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扣在一起,从中间的浇铸口倒如液态铝,即可做成铝盆。

做好的铝盆,冷却后,师傅用剪刀减去铸造毛边。再使用锉刀修整铝盆边缘,使之光滑不剌手。

浇铸继续,这套模具呈扁平状,你知道这次做的是什么吗?

是蒸笼板(铝篦子),这次铸造没有成功,铸件上出现了断点,师傅准备回炉重造,“客户”说没关系,可以用。

  

  

  

应村民要求,铸造师傅使用凿子将蒸笼板截去几圈,就变小了。小号的蒸笼板就出来了,截去的部分成了废角料。废角料再次进入坩埚中熔化,用于下一次铸造。

做好的蒸笼板,与之前做好的锅刚好配套使用,蒸笼板上的缺口,反而成了优势,客户说,刚好可以在熬饭的时候放进一把勺子。

一单生意做成后,师傅使用杆秤计算坩埚内铝液重量,扣除手工费后,多出的部分用勺子盛出来,冷却成铝锭,还给客户。

一位大娘正在检查铸造好的锅盖。

时代在进步,这种传统工艺也在消失!

在沂水的街头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有人做这个,

取而代之的是商场琳琅满目的成品。

但是不得不承认用铝铸造的家什非常结实,

相信很多临沂人家里应该还保存着吧!

比如说奶奶家里的“大炉鏊”!

用了快10年了·····

(煎茄子、煎鱼、烙油饼····感觉就是万能的)

  

图文来自网络